上海都市网(shanghaisq.com)都市新闻报道
全球碳市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规定了三种市场机制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即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ET)、联合履行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为碳排放权成为一种可交易的无形商品奠定了制度基础。目前,全球各个碳交易体系已通过“拍卖”碳配额筹集超过1030亿美元资金,重点用于资助气候变化领域项目,包括能效提升、发展低碳交通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
中国碳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2002-2012年的国际碳交易市场活动阶段,2013-2020年的地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发展阶段,以及2021年起至今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发展阶段。截至2023年9月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已达到2.64亿吨,累计成交额约125亿元。
中国碳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中国碳市场的覆盖范围预计将从单一的发电行业逐步扩大到八大重点行业,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其中,建材(水泥)、有色金属(电解铝)、钢铁行业预计将较先纳入。
在配额现货交易基础上,中国碳市场将逐步发展碳金融,交易品种将从当前的以碳配额为主、CCER为补充,逐步引入期权、期货、远期、互换等碳金融衍生品,不断完善碳交易金融体系。
未来,专业碳资产公司、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有望参与全国碳市场,从而提高市场交易流动性。
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实际,中国或将借鉴欧盟经验,按照“稳中有降”的原则,适度降低配额上限,稳步提高碳排放基准线水平,利用拍卖机制进行配额分配,通过增加排放成本倒逼市场活跃度提升。
中国碳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发挥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使碳价更好地反映碳减排的边际成本。此外,市场活跃度较低的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以确保市场能够在长期动态供需关系中形成合理的碳价。
综上所述,中国碳市场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扩大覆盖范围,发展碳金融,引入更多的市场参与者,并逐步完善价格发现功能。这些发展趋势将有助于推动中国的绿色低碳转型,并助力实现全球的气候变化目标。
供图:作者/或供稿单位授权
编辑:刘伟
版权声明: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新闻采访/投稿邮箱:975981118@.qq.com 优质稿件可推荐至采访团港澳网络媒体亦或杂志、报媒。
粤港澳华文媒体联合采访团成员名单
团长:
常建国(中华新闻社社长、西安市侨联副主席)
副团长:
王群(华人世界网总编辑、共工新闻社首席观察员) 黄光宇(澳门红刊杂志、出版社负责人)
成员:
梁玲(共工新闻社副社长、采访团秘书长)|蔡紫峰(资深华文媒体人)|熊宇(大众新闻报社社长)|骆闻(资深媒体人)|陈杰(共鸣新闻总编辑)|钮则坚(中国晨报社长兼发行人)|许衙评(西北建设杂志社总编辑)|周浩宇(中国晨报常务副社长兼总编辑)|许卫平(中国文旅传媒网总编辑)|赵韦(红星网络电视台台长)|李远方(资深华文媒体人)|刘伟(中视快报网负责人)|薛迅(曙光通讯社社长)|武跃先(澳门都市报总编辑)|雷挺(大湾区经济网总编辑)
上海都市网官网www.shanghaisq.com讯 更多资讯....
本文由作者笔名:都市小沪 于 2024-04-25 20:39:06发表在上海都市网,本网(平台)所刊载署名内容之知识产权为署名人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本网不做任何承诺或者示意。
上海都市网本文链接: http://dushi.shanghaisq.com/url/2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