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都市网(shanghaisq.com)都市新闻报道
张孝峰 郑敏杰
近年来,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三全育人”核心内容,打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资助育人等“组合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人文素养、广阔的国际视野、敏锐的商业意识和熟练的新科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先后获得“陕西高校党建工作示范高校”“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平安校园”“全国五四红旗团委”“陕西省示范性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等荣誉。
党建引领 多方协同 课程育人展风采
学校坚持党建引领,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学校领导牵头统筹、职能部门配合支持、教学单位推进落实的课程育人机制,开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手拉手”集体备课会等活动,探索“思政课+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引导专业教师涵养师德、润己泽人。
学校党委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构建“四位一体”党建工作体系,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强化学生党支部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引领作用,加强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和管理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通过量化考核做好团员发展和推优入党等工作,将思想引领、学业发展、实践历练等融入量化考核全过程。通过“树立一批榜样,带动一批骨干,影响一批学生”,发挥各级各类组织的育人功能,激发师生内生动力。
深入实施“领航计划”,开展学校领导讲授思政课、管理干部联系学生等活动,构建“课堂理论教学+校内‘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教学”的立体式、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让思政课“有知有味”。用好用活“步长中药标本馆”、思政文化长廊等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厚植爱国情怀。
学校获批全国和陕西省党建工作示范单位6个、陕西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获得第六届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学校党委荣获“陕西高等学校先进校级党委”等称号。
课程育人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校教师在省级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中,1人获得“课程思政教学标兵”称号,3人获得“课程思政教学能手”称号,4人获得“思政课程教学能手”称号;获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省级思政类一流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2个,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类教学改革项目34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6门。
科创融合 应用为王 强化科研实践育人
聚焦科研育人目标,学校坚持OBE理念,强化多元聚力,发挥科研优势,优化科研育人计划,形成“价值引领、平台搭建、目标导向、信念追求”四阶层级式的科研育人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不断健全学术诚信体系,引导师生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建立教研一体、学研相济、产教相融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组织科技工作服务教育教学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带动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走进院士工作站等,开展“博士开讲了”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追求科学真理的渴望,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
学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加快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企业共同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制定专业实践课程标准和实践教学质量标准,鼓励学生在专业认知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构建“3+3+N”(三层推进、三级联动、N个创业项目实践体系)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近3年,学校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3项,陕西省赛金奖6项、银奖21项、铜奖35项;获准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别28项、省级185项。获得陕西省“挑战杯”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3名教师被陕西中医药大学聘为研究生导师,获得厅局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1项,获批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149项、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4项,承担横向课题319项。
铸魂润心 以文化人 网络育人入心田
学校不断完善大学文化体系建设、阵地建设、品牌建设,构建“大文化”格局。充分利用陕西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组织师生前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参观学习,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启智润心。将爱国主义教育、校史教育、美育和“立德笃学、允能躬行”校训有机融合,形成了社会普遍认可的“三实”(实践能力、实用价值、实干精神)人才培养特征和毕业生标识。坚持办好以校园文化艺术节和美食文化节为代表的系列文化品牌活动,组织师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知识竞赛,参与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陕西高校“三秦青年说”演讲比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增进育人实效。
深挖校本文化,先后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文化长廊,编撰出版《中国历代文人养生精粹》等著作,“学党史赓续红色基因,明事理坚定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铸魂,赓续红色血脉育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五三三’模式”分别荣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组织师生参加全国、陕西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累计548人次获省级以上艺术展演奖。
构建多媒体平台协同发展的格局,形成推动网络育人的强大合力。围绕“一个平台、一支队伍、一个品牌、一批成果”的建设思路,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充分利用官网、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平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主动参与网络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开展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评选、网络安全知识竞赛、思政微讲堂等活动,推出一批优秀网络文化作品,激发师生内生动力,彰显网络育人成效。
畅通机制 贴近学生 心理育人有特色
坚持育德育心相结合,形成打通课堂、联通家庭、融通发展的心理育人模式,守护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夯实心理育人长效机制,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保障、教学科研、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实践活动、科普宣传“六位一体”工作格局,完善心理测评和危机预防系统平台,专职咨询师全面对接二级学院,宣传科学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维护技能,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不断丰富教育活动内容和形式,完善以校级“心理季”、院级“一院一品”、班级“朋辈心理互助”为主体的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举办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大学生心理健康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学校当选为陕西省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荣获省级各类奖项26项,获批省级科研项目7项,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
以生为本 宽严相济 管理育人促成长
学校全面加强依法治校,不断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积极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行师生养成工程,将养成工程作为涵养师德师风、提升学生素养的有效途径,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通过聘任“学生校长助理”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列席相关的校长办公会议。通过举办校长座谈会、校长午餐会等形式,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开展行政管理干部联系学生制度,解决学生思想、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评选管理育人示范岗,编制岗位育人任务书,将抽象的育人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育人行为,让教育管理温暖人、感染人、培养人。
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实现一网通办,统一门户和校务协作平台上线运行,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更加高效、便捷,师生认可度和满意度持续提升。加大对第三方公司的管理、考核与监督力度,强化第三方服务意识;通过创建省级文明校园等工作,开展节约水电、文明餐厅创建等活动,从实从快解决师生关切的问题。紧扣传统节日,后勤保障处、学校团委带领学生做月饼、包饺子、包粽子、做年糕等,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尊重劳动者、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为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党团活动、学业辅导等提供便捷条件,专职教师、心理健康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等进驻社区,并提供自助打印机、自助洗衣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构建全新空间。
精准资助 全程关怀 资助育人有力度
学校高度重视资助育人工作,制定《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学生奖励办法》等,建立奖、助、贷、勤、免、补、偿“七位一体”资助体系。完善“学校—学院—班级”资助网络,做到“扶贫、扶智、扶志”相结合,深入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月”活动,普及征信、金融等相关知识,倡导契约精神,打造以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服务为目标的品牌活动,努力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组织开展“榜样引领”优秀学生励志报告会系列活动,激励广大学生学习先进典型,营造互学互促的良好氛围。开展受助学生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受助学生努力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好青年。学校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服兵役国家教育资助评审工作成效显著,被陕西省教育部门评为工作表现优秀单位,获评陕西省资助工作先进单位。
未来,学校将坚持以提升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抓牢抓稳抓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努力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实现学校重点工作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同向同行、互联互通,为学校“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汇聚全员合力,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不懈努力,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张孝峰 郑敏杰)
供图:作者/或供稿单位授权
编辑:刘伟
版权声明: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新闻采访/投稿邮箱:975981118@.qq.com 优质稿件可推荐至采访团港澳网络媒体亦或杂志、报媒。
粤港澳华文媒体联合采访团成员名单
团长:
常建国(中华新闻社社长、西安市侨联副主席)
副团长:
王群(华人世界网总编辑、共工新闻社首席观察员) 黄光宇(澳门红刊杂志、出版社负责人)
成员:
梁玲(共工新闻社副社长、采访团秘书长)|蔡紫峰(资深华文媒体人)|熊宇(大众新闻报社社长)|骆闻(资深媒体人)|陈杰(共鸣新闻总编辑)|钮则坚(中国晨报社长兼发行人)|许衙评(西北建设杂志社总编辑)|周浩宇(中国晨报常务副社长兼总编辑)|许卫平(中国文旅传媒网总编辑)|赵韦(红星网络电视台台长)|李远方(资深华文媒体人)|刘伟(中视快报网负责人)|薛迅(曙光通讯社社长)|武跃先(澳门都市报总编辑)|雷挺(大湾区经济网总编辑)
上海都市网官网www.shanghaisq.com讯 更多资讯....
本文由作者笔名:中国教育新闻网 于 2024-09-12 12:04:50发表在上海都市网,本网(平台)所刊载署名内容之知识产权为署名人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本网不做任何承诺或者示意。
上海都市网本文链接: http://dushi.shanghaisq.com/url/9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