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上海都市网> 综合新闻> 正文

奉贤打造“智慧全出行链” 各类自动驾驶车辆在一些马路、园区穿梭

上海都市网(shanghaisq.com)都市新闻报道

稿源:上海市政府网  编辑:刘伟

记者 沈思怡

“驾驶员的手不在方向盘上,公交车也能自动驾驶?”最近,许多在奉贤乘坐奉浦快线(BRT)通勤的市民观察到了这一变化。他们乘坐的BRT公交看似与寻常无异,但行车过程中,司机的双手却远离方向盘,自动驾驶的公交,停车、刹车、靠站都很平稳,甚至连路上遇到的红灯,似乎也比往常少了许多。

此外,奉贤一些社区门口的短驳巴士、路上的出租车,以及产业园区里的物流配送车、清扫车和公园内的移动式补给售卖车,似乎也都悄然实现了自动驾驶的蜕变。司机“两手一摊”,车子便能自动朝着目的地驶去。

作为成功入围由交通运输部发起的自动驾驶和智能航运先导应用试点名单,奉贤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可以开展自动驾驶、智能航运先导应用试点。在这里,将汽车方向盘移交给机器正不断提速。

司机更多扮演安全员角色

早8时,在临港南桥科技绿洲园区,一辆辆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驶出停车场。主驾虽有司机,但更多扮演安全员的角色。

近期,在示范区内的商场、金海湖景区、医院、大型居住社区、产业园区和BRT站点周边,5台智能驾驶小巴也已布局。小巴共开行近10条自动驾驶线路,覆盖从社区到产业园区、轨交站点、旅游景点等“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

记者了解到,这些自动驾驶出租车和小巴均拥有L4级自动驾驶技术,能够自主驾驶。车辆搭载的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视觉相机等,组成了车辆的“眼睛”,既能够保证车辆前方超过200米范围内的环境感知,也能360度捕捉道路上的动静,遇到障碍物或紧急情况,系统会迅速做出反应,确保安全。不过,根据相关标准,驾驶位仍配有安全员,专注于监控乘客安全。

示范区内的无人驾驶BRT则来自厦门金龙智能网联公交车。据介绍,奉浦快线是该企业在国内打造的第一条基于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商业运营的BRT线路。去年以来,该车型在奉贤智能网联示范区已完成自动驾驶载客里程2.9万公里,载客人数达到5.7万人次。

在技术上,BRT搭载的自动驾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道路状况、车辆和行人动态,做出理性的驾驶决策。通过车路协同接入信号灯数据,BRT与路端信号灯还能够实现公交优先、车路信号协同等互通互联模式。

通俗来说,就是BRT在接近路口时提前给路段信号灯发个信号,使绿灯在适当的范围内延长3至5秒;另一方面,路段信号灯的实时变化数据也能传递给车辆,使车辆智能调整配速,提高通行效率。

智能配送应用场景更普遍

除严格意义上的交通工具,在临港南桥科技城和金海湖上海之鱼景区,也穿梭着一群名为“小白”“小黄”的智能物流配送、零售车,它们“肚子”里装着快递、饮料、零食等,快递小哥或游客只需招招手,它们便自动停止前行。特殊情况下,还能进行远程控制。

智能零售车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海之鱼公园群景区的服务难题。据介绍,这个景区占地2.53平方公里,由五六个大公园组成,人群相对分散,又在局部集中,很难通过传统的服务模式满足市民游客就近就便的消费需求。而无人零售车却能基于景区热力图,来调整服务的区域、服务的时间,实现有针对性的投放,满足不同时间段、不同区域的零售供给。

近期,在奉贤金海街道,印有“中国邮政”标识的智能无人投递车也亮相街头。这种无人车投递路线每频次单程约3公里,耗时25分钟左右,每频次带运邮件约200件,能够实现从揽投部至驿站的无人化配送。

智能配送车产品开发方、上海行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卞迎宾介绍,这些专为末端配送设计的智能配送车同样搭载了L4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车辆顶部和四周密布着多个摄像头和雷达,能够360度感知周边环境,识别红绿灯、车道线、障碍物,还能主动礼让行人、自动避开路障和车辆。此外,最高时速设定为20公里,兼顾配送的及时性和安全因素。

卞迎宾说,经过前期的测试、示范,牌照发放、准入上路,及场景选择、路线调整等,目前公司在示范区内已经累计投放了60辆不同种类的自动驾驶车辆,包括智能物流配送车、零售车、环卫车等。

场景牵引营造产业氛围

早在2019年,奉贤区就开始布局智能网联汽车赛道。彼时,通过借鉴“斯坦福—硅谷”模式,构建了奉贤—临港集团—上海交大三方合作模式。以上海交大落地奉贤“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作为载体和桥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进培育相关企业,在奉贤建成全国首个具备“全出行链”测试场景的测试区,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测试平台。

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殷承良说,去年以来,奉贤区以智能驾驶全出行链创新示范区建设为主线,打造了BRT车路协同自动驾驶、超大规模地下空间自主泊车等示范场景,力争实现国内首个致力于打通日常出行“最后一公里”的“智慧全出行链”自动驾驶开放测试区。

如今,在奉贤自动驾驶开放测试区内,来自不同智能网联汽车企业所研发生产的智能驾驶BRT、巴士、出租车、自动代客泊车系统(AVP)、物流配送车、商品售卖车、清扫车等也都在此全面应用测试。

截至目前,示范区累计开展测试里程超24万公里,发放134张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牌照,测试及监管55辆无人驾驶装备。“随着AI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动驾驶的应用测试正在更广范围展开。”

殷承良说,这些智能驾驶测试与应用场景的营造,不仅尝试解决市民短途出行接驳、即时购物、快递物流等难点问题,提升市民的生活便利性和城市服务功能,更关键的是要以场景创新为牵引,吸引更多智能网联行业选择奉贤进行技术的落地与测试,推动奉贤打造“未来空间”智能网联产业集群。

智能驾驶仍需不断训练

目前,这些自动驾驶设备的“智能程度”如何?

记者了解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沿着三条主要的发展路线快速演进,即单车智能、车云协同以及车路云一体化。行业内发展较为成熟的单车智能模式虽已实现基本的纵横向控制,仍存在难以升级和仅依赖单车感知的局限性。

比如,记者乘坐智能驾驶巴士体验时发现,尽管车辆能在无司机操作的情况下独立行驶,但遇到行人违规穿行、后车突然借道超车时,反应相对较慢,乘客能感受到明显的急刹感。而且,由于智能驾驶汽车行驶速度严格依照算法规定,在一些情况下也会因为“太乖了”“不敢主动变道”而导致车速过慢,影响整体通行效率。

殷承良说,不管何种无人驾驶装备,都在通过测试找到目前存在的不足,然后通过不断训练提升能力。且要想实现智能驾驶,光单车智能还不够,网联部分同样重要,即在车与车之间、车与红绿灯等基础设施之间实现快速沟通,让智慧交通变成现实。

在这方面,奉贤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也在进行硬件升级。一方面,对示范区内68个智慧化道路路口进行改造,通过开发边缘计算系统,使得路口信息数据能够被智能网联汽车全量感知。另一方面,奉贤还在推进构建一站式车路协同应用平台,通过融合AI、大数据和数字孪生技术,实时处理和分析来自车辆和道路网络的大量动态数据,为智能交通决策和后期自动驾驶大模型的训练提供数据支持。

供图:作者/或供稿单位授权

编辑:刘伟 选稿:共工新闻社上海代表处

版权声明: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新闻采访/投稿邮箱:975981118@.qq.com 优质稿件可推荐至联盟网络媒体亦或杂志、报媒。

上海都市网官网www.shanghaisq.com更多资讯....


阅读全文

 标签:综合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新闻 文体新闻 上海新闻网



最新文章